在考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初试只是吹响了冲锋的号角,而复试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役。今天,就让我们跟随经验丰富的导师,一同走进神秘的考研复试现场,揭秘那些最受青睐的亮点!
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于1月15号和16号落下帷幕,3月初,各大高校陆续公布分数线。顺利越过自主划线院校分数线或国家线的考生,便踏入了复试这个“修罗场”。今年依旧采用差额复试的办法,按照1.2比1或者更高的比例划定复试名单,这意味着将有一部分考生会遗憾离场。
万学海文的辅导老师中,很多是从事多年研究生教学工作的教授,他们作为复试的面试官,见过形形色色的考生。有的考生一登场便光彩照人,让导师们眼前一亮,当场就有录取的冲动;而有的考生,尽管初试成绩优异,却在复试伊始就引发导师不满,最终与梦想失之交臂。那么,如何才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呢?且看下面几个生动的案例。
有位叫小新的考生,报考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,初试成绩仅比分数线高5分,可谓“险象环生”。她的英语口语尚可,但专业知识回答差强人意。然而,正是她的诚实,让导师们一致给了她复试高分。面对不会的问题,她坦诚表示了解有限,没有丝毫掩饰。反观一些考生,担心回答不出问题被刷,回答牵强附会,甚至与导师“争论不休”。导师们担心这样的学生在未来学习中态度不严肃,不愿带这样的学生,自然也不会给予高分。大家想想,如果你是导师,会更喜欢哪种学生呢?
再来说说小庞,报考北京大学对外汉语专业。面试前一天的复试笔试,他就拔得头筹。面试时,他的言谈举止和专业回答更是让人眼前一亮。与其他照本宣科的考生不同,他专业基础扎实,观点新颖。平时他经常阅读专业性期刊杂志,面对问题能提出独特见解,与导师讨论热烈。他突出的自学能力和动脑能力,让导师们争着想要他。这不禁让人思考,在备考过程中,我们是否也应该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呢?
还有报考北京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小魏,他本科时“不务正业”的经历成了最大的亮点。本科四年八门课补考,但他却涉足纸媒、网媒、传媒等多个领域。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体裁,他虽不算精通,却比很多考生了解得多。新闻传播学注重交际能力,小魏丰富的经历让他能在面试中迅速把握导师性格特点,交流愉快,甚至面试结束后,导师还主动与他深入探讨专业问题。这样的考生,导师又怎会错过呢?
导师总结道,复试一般包括英语口语、英语听力、专业素质考核、复试专业考试四个部分。在专业素质测试口试中,回答问题要注重条理和逻辑,有理论依据,并能在理论或实践层面进行升华。与导师交流时,要大方坦诚,遇到不会的问题不妨表示想向导师继续学习,切忌不懂装懂。
“行百里者半九十。”复试并不难,只是更为复杂。每年都有一些名校高分考生在复试中折戟沉沙,原因就在于态度不端正,以为初试高分就稳操胜券。同学们,复试前一定要储备知识,备齐证件,保持谨慎。那么,你做好复试的准备了吗?